來源:Bitcoin Fortress,編譯:Shaw 喜來順財經
歷史并非簡單地重演——而是以相似的形式重現。就貨幣而言,數千年來,這種重現的模式一直相當一致。從羅馬第納爾到德國紙幣馬克,從法國“指券”到現代美元,法定貨幣——政府頒布的沒有內在價值的貨幣——都遵循著一個可預測的生命周期:誕生、擴張、貶值、崩潰。
具體細節會變——有時貨幣最初是黃金或白銀,有時是靠貴金屬支撐的紙幣,有時則是純粹的數字貨幣——但模式從未改變。
比特幣在歷史上首次提供了一條出路。
幾乎每一種法定貨幣在誕生之初都是“硬通貨”,有稀缺物品作為支撐。羅馬第納爾起初幾乎純銀打造。美元在其早期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都由黃金和白銀支撐。這種限制使政府無法過度支出——如果你想印制更多貨幣,就需要開采或獲取更多黃金。
隨著政府規模的擴大,其開支也隨之增加——戰爭、公共工程、福利以及官僚機構。于是,印鈔“就這一次”的誘惑變得難以抗拒。羅馬開始削減鑄幣的純度,并摻入廉價金屬。美國在內戰期間暫停了黃金兌換,1933 年再次暫停,1971 年尼克松總統執政期間則永久性地停止了黃金兌換。
一旦貨幣不再受稀缺性的束縛,政客們就會發現,無需增稅就能輕松彌補赤字。印鈔在政治上毫無痛苦——至少一開始如此。
由于貨幣供應量沒有上限,貨幣供應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其所衡量的商品和服務的增長速度。物價上漲。民眾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購買力在逐漸下降。有時通貨膨脹是漸進的,比如 1971 年之后的美國,美元的購買力已下降超過 85%。其他時候,通貨膨脹會加速到每年兩位數甚至三位數,就像如今的阿根廷或 21 世紀初的津巴布韋。
當信任開始瓦解時,貨幣流通速度就會加快——人們消費速度會加快,因為他們擔心等待會讓他們的錢在未來貶值。這加速了惡性循環。
最終,信心徹底喪失。貨幣消亡——不一定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而往往是因為被取代。法國的指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貶值了 99%,最終被廢除。1923 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推著裝滿現金的手推車成為全國笑柄,德國的紙馬克被倫特馬克取代。
這種“重啟”往往又會回到某種形式的商品支撐體系,或者轉向一種承諾會更嚴格的新型法定貨幣。但歷史表明,這樣的循環不可避免地會再次開始。
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和政治動機。稀缺的硬通貨能約束政府,但法定貨幣卻消除了這些限制。一旦創造貨幣的能力不再受固定供應量的約束,短期的政治利益總是會戰勝長期的穩定。
法定貨幣崩潰,這并非是否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有記載以來,曾存在過 700 多種法定貨幣,無一例外,不是已經崩潰,就是正在走向崩潰。
比特幣與法定貨幣模式截然不同,原因如下:
固定供應量——比特幣的總量永遠只有 2100 萬,這一規則由去中心化的共識和加密證明來保障,而非政治承諾。
去中心化——沒有單一機構控制網絡,這使得政府或中央銀行無法單方面貶值貨幣。
透明度——比特幣的賬本向全世界任何人開放且可審計,消除了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隱秘性。
全球可訪問性——任何擁有互聯網連接的人都可以參與、存儲價值和進行交易,繞過資本管制和政治邊界。
便攜性和可分割性——與黃金不同,比特幣在全球范圍內轉移輕而易舉,每枚比特幣可細分為1億聰,這使其既適用于小額交易,也適用于大額結算。
通過消除隨意增發貨幣的權力,比特幣將財政紀律重新納入考量。政府或任何主體只能動用其收入、誠實借貸或自愿獲得的資金。貨幣政策變得可預測,消除了數十年來侵蝕儲蓄的“隱形稅”——通貨膨脹。
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導致法定貨幣崩潰周期的機制:
不能通過印鈔來支撐的無休止戰爭——它們必須靠稅收或自愿購買的債券來提供資金。
沒有廉價信貸引發的資產泡沫——利率反映的是真實風險,而不是央行的操縱。
不存在代際盜竊——儲蓄可維持數十年的購買力。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種法定貨幣都是有壽命的。問題不在于當前的全球法定貨幣體系是否會終結,而在于它會被什么所取代。過去貨幣體系的崩潰迫使人們接受新的法定貨幣制度。而這一次,人類歷史上首次有了另一種選擇:一種廉潔、去中心化、全球通用的貨幣。
當法幣周期再次轉變時——這必然會發生——那些已轉向比特幣的人就不會再為尋找避風港而手忙腳亂了。他們早已生活在下一個貨幣時代。
法定貨幣體系的崩潰是其固有特性,而非缺陷。比特幣是歷史上首個能讓這一周期成為可選項的貨幣技術。你可以選擇退出——不是在崩潰來臨時,而是在當下。歷史不會停止重復,但你可以選擇書寫不同的篇章。
這并非金融或法律建議,僅供娛樂,需自行研究。希望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幫助你規劃個人財務之路,并在 2025 年打造比特幣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