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傳統金融市場或者加密市場中摸爬滾打許久,卻始終還是沒有克服掉腦子里根深蒂固的確定性思維,遲遲建立不起來概率思維。
的確,在宏觀物理世界,我們身邊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確定性的。杯子在桌子上,就不會同時在地上,也不會在廚房水槽里。燈是亮的,就不會同時是滅的,也不會是又亮又滅的。墻是硬的,就不會是可以穿過去的,也是邊界清晰分明的。如此種種。
但是在微觀世界,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就像原子,現代人都知道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但也許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下圖這樣的:

但其實電子的行蹤是如此不定,以至于它在核外空間是以類似于“云”的樣子存在的:

也就是說,在某一時刻,電子既在這里又在那里,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概率密度(即發現該電子的概率)。這個概率的根,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函數。
金融市場其實更接近于這種充斥著概率的微觀世界,而與確定性的宏觀世界差異巨大。
就比如說BTC昨日18:00的收盤價91.3k。確定性世界觀的人會說,BTC那一時刻的價格是91.3k。而概率性世界觀的人則會說,在那一刻,BTC可以是91.3k上下的任意價格,可以是80k、70k,也可以是100k、110k,不過不同價格的出現概率不同。
也許這么說不太容易理解,換個說法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說,市場在任意時刻,都存在任意價格的BTC,只不過不同價格BTC出現的概率不同。
所以,你所看到的所謂BTC在18:00的價格是91.3k,那不過是一個“假象”。那只是盤口剛剛成交過的歷史。歷史已經成為過去,而絕非現在。
無法切換成概率思維的人,總還是會把電子的出現概率想象成一個電子跑得飛快,恰巧經過此地被你發現。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電子,包括其他微觀粒子比如光,都是同時存在于這個空間的每一個地方,概率性的。
驗證這一點的一個著名實驗就是雙縫干涉實驗。
讓光經過兩條狹窄的縫隙,在背后的屏幕上就會投射出干涉條紋。
用電子也一樣。

這起初被人們理解為大量光子或電子分別經過兩條縫隙后,相互之間發生作用,產生了干涉現象。
可是詭異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們控制發射器,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或一個電子,確保它穿過雙縫打到屏幕上之后,再發出下一個。這樣一來,前后腳的粒子就不可能彼此之間發生相互作用了。然后,科學家發現,還是有干涉條紋出現了!
科學家瘋了。
難道每一個光子或電子都能知道或預測它前一個或后一個光子或電子的軌跡,從而與它們發生跨時空的干涉嗎?
后來科學家發現并非如此。
真實情況更瘋狂:每個光子或者每個電子,是自己和自己發生的相互作用,自己和自己發生的干涉。
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子或者電子,都是既穿過了左邊一條縫隙,也穿過了右邊一條縫隙,從而使得穿過左邊縫隙的自己,和穿過右邊縫隙的自己,相互發生了干涉,產生干涉現象。
就好像是,一個91.3k的BTC買單,和一個91.3k的BTC賣單,相互發生了作用,撮合成交,形成了一個表現出來的價格。

科學家發現,如果試圖在雙縫旁邊安裝觀察工具,觀察光子或電子究竟走了哪一條縫。那么,微觀粒子瞬間就不再同時穿越兩條縫了。干涉條紋也神奇地消失了!
這被稱之為波函數的坍縮。
在你觀察它的那一刻,BTC就立刻不再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于任何可能的價格上,而是瞬間坍縮為一個確定性的價格。
其實科學家所謂觀察,重點不在于是不是人去看,而是使用了儀器和手段,探測微觀粒子的信息,這就必然和微觀粒子發生相互作用。是儀器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破壞了微觀粒子原本的波函數存在狀態。
如果你在某個價格開了一個多單或者空單,那么當價格概率波函數運動到你的開單位置附近,就很可能有機會被你“觀察”到——你被爆倉了。
而如果你堅定持有現貨而不交易,那么概率波函數就不會和你發生相互作用,也就不會坍縮為確定性。
若你真正理解了二級市場上的BTC永遠是概率云,那么你將不再執著于追問,漲到什么價格,或者跌到什么價格,這樣的確定性存在的問題了。因為確定性,根本就不存在。你的問題本身,就是錯的。
當你透徹理解了概率云這種存在形式,你甚至可以利用概率來賺錢。

?